近期,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会
推出【导师风采】栏目。
我们将为大家展示我大国美硕导、博导们的风采,
敬请关注!
▼▼▼▼▼
今天,掌声有请于振平教授!
--个人简介--
于振平,男,1963年12月生于江苏吴江、山东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说几句--
这么多年了,还没正儿八经办过个人画展、很正式的出过个人作品集。也少有科研课题、项目之类,从这一点来说,无“导师风采”可言。
我只是把画画看得挺重的,尽管也不能算很用功。觉得非常幸运的是能够把喜欢爱好和职业合为一事。
除了学校,平时一般都呆在家里,有心情就画,画画的确是件很带劲的事,过程的不确定性,画面随时可以呈现的无数种可能,这是最有意思的。而教学相长又使得我更加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自己只是个本科学历,却带起了硕士研究生,尽管己教了十多年了,依然挺当回事的。
非常感激我的老师们对我一直以来的真切的关怀与教导,因此也想这样子地对待我的学生。他们不断进步,我就有成就感。他们能像我对师辈一样看待我,是我一直的追求。
于振平
2017年3月24日
和老师刘国辉、韩黎坤在一起
和所带的专业基础教学部研究生在画展展厅
和所带的油画系研究生在陕北
与学院各系研究生一起在新疆
与刚当老师时带的学生聚会
--素描专门家于振平--
在我看来教师的素描与画家的素描是有些差异的。于振平是美院的教师,但他的素描更像画家的东西。
素描对于于振平来说,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述方式,或是一种语言形态,他为自己喜欢而画,画得他自己喜欢。
于振平的素描好看,具有一种写意性,长线条和斜线排列成的灰面,有些还用手轻擦,以及空间的虚白组合成和谐而悦目的画面,像一首好听的曲子,有点优雅,有点时尚。
来源于西方古典大师的启蒙,根植在东方中国的本源,心律和脉搏明白地表示了他的属性,他在开凿通道。
先有线的勾定,才有简括的色调的充填和衔接,对大透视的青睐,好象说这名中国的画家也无法远避流行的关照,卢西恩、佛洛伊德的影响是深远的,那种异乎寻常略带病态的所谓“精神性的深刻”在这里也留下了它的影子。
线的圆转,凝炼,力在线的行进中的微妙转换,以及中偏峰交替的讲究,都明白告知观者画家有过的毛笔生涯。这种出身无疑会带来便宜,令人刮目。然而,它的魅力难以远离空白,一旦进入复杂的色阶组成的真实的体积中,就会显得多余而碍事,这是两种语系的过渡,一个充满魅力课题,于振平告诉我们他的答案。
于振平作画是尽心尽力的,犹如他的做事,可是这份精心的内核包裹在一种不经意的外壳里,弄得生动而有意味,增加了欣赏的乐趣,这当然是一种本领。
这是一些朴素的素描作品,但画面上仿佛透着温度,当然并非一样冷暖,细细品去依稀可辨。画家说,具象的、抽象的、古典的、现代的,一切的一切重要的是“来自心灵”。
时至今日,素描本身己一言难尽,无论有多少种说法,根本的是自己究竟如何想,如何做。于振平的素描有足够的理由存在其中,在不同声音的交响中共存共荣,这不是一种宽容,而是一种需要。艺术绝不是你死我活的营生,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这里的基础是自信。
画面的好看或许是优点,但十分要注意的是好看的自我欣赏和缺乏节制。
2000年10月 刘国辉
我是一九九二年在“高研班”上认识于振平的,兹后,为引进优秀人材,他调入我院。先后在综合绘画系、基础教学部,长期担任素描教学,并潜心于素描实践,有多项专著出版,成绩卓著,是业内颇有影响的素描专门家。
于振平的素描基础是在中国画系统内规范的。然而因为教学与创作的需要,推动他渐次打开眼界,拓宽视野,更新观念,由本土的方增先上溯至蒋兆和、徐悲鸿,再以“线”为线索,推本溯源至素描鼻祖达..芬奇、荷尔拜因,沿“线”而下直取德加、席勒、克里姆特……,都成为汲取营养的源头活水。
于振平是个很善于学习的人。食而不化则愦,食而化之则腴。开放的社会,中外素描资料,人人都可以占有,就看你能不能善学与善用!如上所述,他的素描肇自水墨人物的规范,线是其基本的造型手段。所以他在择取中外“活水”时,线造型便是非常自然的选择,并在线的交接、重叠里慢慢由外轮廓引伸出对形体结构的知识。尽管中国画对线的独立性有历史的审美沉积,但在用线条表现人物形体结构上,东西方是一致的。所以,在于振平素描作品中、在线的运用上,分不清固有的规范与外来的因素,是浑然一体的。这好比当下时装的“混搭”。而他的素描中还会不时出现些随意的涂鸦,既时尚又古典,既现代又本源。老先生可以称道,年青人更是喜欢。
以上所说的大致是于振平教授的短期、仰或是慢写的作品。
“现代的画作,同顾恺之的时代不同了,它对传神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有强烈的形体和准确的结构”。这是方增先先生最近的有关造型能力的又一次强调。近年来的艺术与教学实践中,无论国、油、版、雕,在“强烈的形体和准确的结构”上,都有所懈怠,有所迷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在还孜孜不倦于造型的研究与实践的少有人在,然而于振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为升华自己的造型能力,自九十年代以来,在作了大量短期作业的同时,也作了很多深入研究形体结构的作品。这种自觉对被“国画规范”后的“再加工”,是可贵而值得肯定的。从而使他在写意与写实的往复锤炼里,成就了较全面的素描功底。
“有怎样的素描(造型能力),就有怎样的作品(创作)。”现在看来,依然是一条真理。假如慢写总在感觉里捣鼓,有感觉天赋的人,有一手写意素描,弄些小东西(小品),没有问题。但要画大画、大人物画呢?!便勉为其难,怕要捉襟见肘了!近年有组织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是对参与者一次造型能力的无形测试。其意想不到的结果,可以为往后素描教学提供鲜活的反思。
于振平教授是参与了这次重大历史题材巨幅创作的。并获了奖。这说明他具备掌控大型题材的能力,更体现了他这些年素描的励炼转化成坚实的造型能力,有了大的飞跃。
最后,我对素描有兴趣的学子,就于振平教授的素描再坦诚说二句。于振平的素描,是艺术的,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也是基础的,可以作为学习的范本。其中最可借鉴的,就是挚着地对形体结构的研究,因为这是素描的本质。能画出形体结构的就是好的素描,不管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
庚寅霜降 韩黎坤
--作品欣赏--
新疆印象系列 58x69 2016年
马 31x151 2016年
沐系列 75x143 2016年
沐系列 70x140 2016年
沐 74x140 2016年
新疆速写 45x86 2016年
75x75 2016年
69x75 2016年
露 68x69 2015年
雪 100x80 2015年
秋花 68x69 2015年
青苹果系列 2015年
青苹果系列 75x200 2014年
飘(局部)2014年
乱云飞 68x69 2014年
青苹果系列 126x179 2010年
青苹果系列 2009年
前线1942 2009年
创作素描稿(局部) 2007
蝴蝶梦 177x120 2001年
蝶恋花 1996年
115寝室 1992年
沙发里的女孩 130x130 1993年
《淅赣战役》 250x600 2009年
局部1 2009年
局部2 2009年
局部3 2009年
局部4 2009年
78.5x109 2015
78.5x109 2012
79x109 2012
79x109 2012
79x110 2012
78.5x109 2011
2011年
水沁肖像 牛皮卡纸、炭精棒llOcm x 81cm 2010
小杨肖像 灰卡纸、炭精棒、木炭条99cm x 72cm 2010
学生 2010年
2004年
2000年
女人体1999年
小李 1998年
1997年
1995年
1994年
1991年
喜欢于教授的同学,欢迎给我们来信!
研工部邮箱:ygb@caa.edu.cn
--END--
责任编辑:蒋亚文
责任审核:陶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