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我的选书、买书的标准和渠道

我的选书、买书的标准和渠道

2021-04-07 14:00:59


虽然我已经培养成了拿到任何一本书——包括烂书——都能坚持读完的“品质”,但是对于读书,我还是非常偏执和倔强的。这种事还是得稍微较真一下。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读的书多了,自然就会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风格的书,喜欢哪位作家的书。这种爱憎分明的能力,建立在一定基础的阅读量之上。

 

所以如果你对自己想看什么书或者想买什么书感到迷茫,那可能是因为你读的还不够多,对自己还不特别了解,故而不大清楚哪些作家、什么题材、何种风格的书适合自己。

 

因此,我趁此机会介绍一下我的选书、买书的标准和渠道——其实也就是一种分析自己喜好的思路——供各位参考一下。

 

我的选书标准

 

1.原则上不读日本作家的书

 

不喜欢读日本人写的书,不是我对日本这个国家有偏见(其实却是有偏见),相反,我还挺喜欢日本文化的。至于其中的原因,说来话长。

 

我读的第一本日本人写的书应该是《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看了几节之后觉得还可以,挺好玩的,名副其实,但是看多了会腻,会觉得无聊。大人在读这类童书的时候,免不了会焦躁。所以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后来读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真的被惊艳了一把。可能我天生就是一个出色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很容易地就发现了小说中的伏笔、象征还有作者的心情。读着读着,我竟然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差点哭了出来。当时我就想,写这种文学作品的人,可能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接着我又读川端康成的《禽兽》《睡美人》(这三篇都是中篇小说),这两篇小说让我对川端康成又有了新的理解——其实是有点失望。能写出《伊豆的舞女》的人,为什么也会写出这么恶心的作品!日本人为什么就不能表里如一,坚持初衷呢。

 

在那之后,我就没有再读过日本人写的书了。我想尽量把《伊豆的舞女》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留住。

 

2.有恶心情节的书不读

 

正如前面所说的,川端康成的后面几篇作品让我有点失望——因为我觉得它们恶心。正是在那一段时间,我碰巧又读到米兰·昆德拉的《慢》。我至今没有再碰昆德拉的书,包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因为这本《慢》。

 

《慢》这本书就让我很反胃,全书到处都是“屁眼”之类的词汇。毕竟是文学嘛,应该包容的,可是我就是这么排斥这种情节,难以接受这种恶心的内容。

 

再如前几年比较畅销的《没有悲伤的城市》,我也觉得写得恶心。这位印度裔加拿大作者远比不上奈保尔,零头也比不上。很多小女生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感动得痛哭流涕,我也很揪心,但是还是觉得情节太恶心。


作者这种描写人间疾苦的方式,在欧美国家自然大受欢迎,但与此同时,也让我怀疑起作者的写作动机。

 

3.先锋派作家前期的书不看

 

我对描写苦难的书有点反感。并不是说我这个人喜欢皆大欢喜,而是我一读这样的书,我就会怀疑作者的写作动机。,可是还是抓着这个问题不放,这就让人觉得这些人并不是在追求文学上的造诣,而是追求名声和名誉。

 

当然,我并非在否定这些作家,相反这些作家的作品在国外一直享有盛誉,比如阎连科、毕飞宇和余华。

 

我打算读一读余华后期的作品,比如《活着》,但是前期的我绝对不会去碰。我对那种动不动就自残(割鼻子)、,动不动就全家死光的作品丝毫没有兴趣。据说《活着》较前期作品,已经有很大改观了,这种改变其实是明智之举。

 

阎连科和毕飞宇的小说我也打算找时间抽一点出来读一读,不读的话肯定会遗憾的(没准会得个诺奖?)。

 

另外,我觉得对于初次接触深入阅读的人来说,读一读积极向上的书可能更加有益。如果你一开始看到的就是苦难,那你可能没有兴致培养终生阅读的习惯。

 

4.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书不读

 

最近《幻城》热播,很多人都说这是自己的青春。我知道,这批人和前些日子说科比是自己的青春的人还是同一批人。

 

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郭敬明韩寒还是科比,都没有丝毫影响到我的青春。

 

我的一个朋友说,韩寒变了,不像以前了。我觉得可能这也是一种成长吧,有谁还会总是陶醉在过去的反叛之中呢?郭敬明说自己是个商人我倒是挺认同的,他有自知之明。韩寒现在拍电影、客串表演,还帮助很多人实现文学梦,这种做法我也很认同。

 

他们的书,我从来没有读过,我也并不会觉得遗憾。

 

目前来看,中国还没有出现天才式的青年作家——能够真正和国外同时期的文学黑马比较的作家。

 

5.玄幻、修仙、宫斗、言情等流行题材不看

 

说实话,很多网络作家很有才华,作品写得很棒,如果他们认认真真把作品当文学来写,并不一定会比现在那些所谓的作家逊色。我之前看过一点《亦筝笙》,我就觉得挺喜欢的。白鸦此去有一个同名的剧情歌,我也特喜欢,听了不下于一百遍。

 

但是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我还是不会主动去读这些作品。为什么?因为总体上来说还是偏幼稚了。

 

我以前看过我侄子的玄幻小说,剧情是这样的:宙斯带着十三亿白天使和哈迪斯的十三亿黑天使打起来了,之后可能玉皇大帝带着多少亿天兵天将去帮宙斯解了围。

 

这位作者的文笔只有高中生的水平,剧情也很狗血。但有一句说一句,有一点我们还是不得不佩服他们:他们能写一百万字,把一本小说写到第五部第十部,你能吗?

 

6.就我个人来说,我偏爱欧美文学,尤其是美国文学

 

我这并不是崇洋媚外,我瞧不上日本人的作品就是一个例证。我对欧美文学确实比较感兴趣是因为欧美文学的题材实在太丰富,写作手法实在太变幻莫测。比如在读《喧哗与骚动》的时候,我就不得不惊叹福克纳的写作功底:如果不是天才,怎么可能用意识流的手法把一个傻子写得那么活灵活现。

 

、新一代作家陶醉在玛丽苏情节的时候,外国的书籍主题已经变得超级丰富了。

 

7.旧书和冷门小说我比较喜欢读

 

我喜欢找一些中国年轻作家的作品(区别于韩寒和郭敬明)来看,比如前一段时间读的《所有的猪都到齐了》。这部作品的背景是最近这些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写得很荒诞。

 

其实这本书已经有很大突破了,首先,,而是把目光聚焦到了当下;其次,作品不再平铺直叙式地写一些家族恩怨,而是漫无章法地描绘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荒诞故事。

 

但是,这类作家虽然尝试创新,可笔力和老一代作家比起来,明显不够。也会有精品,比如《说部之乱》。所以当我发现一本还不错的作品时,我会特别兴奋。

 

我也一直特别喜欢旧书,所以经常去淘书。淘书很看运气,我每次去旧书市场,都会买很多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小说回来,里面免不了有很多渣滓,但是也会有让人可以见人就吹的精品。有些书,我觉得你不去旧书摊里面找,你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到。

 

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提我的最爱——欧文·肖的《夜工》。我经常推荐这本书,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而读过。还有另一本,张友鸾的《秦淮粉末图》,我也多次推荐过。这两本书,读一读,肯定不会后悔。当然,你不读,你也不会遗憾,因为你在书店里面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它们。

 

最近买到了一本《勾心斗角》,作者莱斯利·沃勒,光看简介,我就十分喜欢,具体的还没有读,如果读完觉得不错我再做推荐。

 

我的买书标准

 

1.本人买书,以便宜为第一原则

 

很多人让我推荐一个便宜一点的网上书店,或者有人干脆就问我当当和亚马逊那里买书最好。其实这有什么好问的?哪里便宜就在哪买。

 

我买书钱都会比较一下亚马逊、当当和淘宝,如果没有特定的书单,并且买的多,肯定亚马逊好一点,因为亚马逊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满200100(或者12080)的活动。当当减免的力度要小一点,有时候可能也会大一点,具体的得自己看。

 

如果只单独买一本两本,肯定淘宝好。我每次直接在淘宝上面直接搜书名,然后点击“包邮”和“价格从低到高”,就能看到这本书的销售目录。一般来说,网店上面写着“正版”两个字,都会是正版。


我曾经十块钱买了一本《岛上书店》《如何阅读一本书》《从01等等也只花了我十块钱(包邮的)。都是正版,不用怀疑。

 

2.本人买书,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特定的书单

 

我很少在网上胡乱买几本,因为这样买回来的书我很少会去读。今年年初亚马逊满200120,我趁着便宜,随便凑了几本。有几本是我自己一直想买的,还有几本是凑单的,其中就包括《童年时光》《聪明人都用方格笔记本》,前者是本非常不错的书,我读完后向大家推荐过一次,后者我从来就没有打算读,这种书我从来不屑一顾。

 

但是说来很有戏剧性,前者没有成为畅销书,后者在这两个月突然井喷式大卖,还出了第二版,加印了不少。这我就不能忍了……相似的情况在另一本书上也有表现,即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区别于前面我说的那本)——这本书也在这个月内大卖。

 

有特定的书单,买书的方向就会明确一点。自己需要什么就买什么,这样一般不会浪费钱。

 

我选书的渠道

 

所谓选书的渠道,其实算是制定书单或者有意向阅读的书目的方式,这具体来说包括几个方面:

 

1.请教或者搜索书单:想掌握什么领域的知识,就买哪个领域的书

 

前一段时间想学一学文案,就在网上搜了一下文案书,然后就买了《文案创作完全手册》。之后对电影剧本感兴趣,我就向一名编剧师兄请教了一下,对方给开了一个书单,于是我先买了一本《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荧幕剧作原理》

 

2.别人推荐的好书,我会记下来有选择地去读

 

上次我推荐了怀特的三本童话,有人给我推荐了另外几本童话,我也记下来了,比如《木偶奇遇记》《奇怪孤儿院》。有时间的话,我会好好读一读。

 

3.按照自己的阅读意愿轮流读

 

我读的第一本奈保尔的书是《米格尔街》,喜欢得不得了,所以之后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很多书,这个过程还在持续。

 

美国著名作家的书我也排上了日程,比如最近读的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现在才读,实在太遗憾了。但是说实话,如果真的在两年前读这本书,我未必会喜欢。心境不同、阅历不同、阅读经验不同,对一本书的理解也会不同。


塞林格的书,我接下来肯定会将它读完。按照这种思路读一读,会彻底掌握一个作家的风格。

 

4.我的买书清单:用奇妙清单记录自己想读的书

 

奇妙清单这款APP建议各位下载一个到手机里面,非常好用。我每次去书店,发现不错的书,都会用奇妙清单记录下来,然后到网上买;别人推荐的书,我也会用奇妙清单记下来,然后找时间统一购买。

 

奇妙清单也可以记录自己的待办事项或者想看的电影,有个记录就不会忘记。

 

5.随性选几本阅读

 

有时候凑单的书也会出现精品,比如前面提到的《童年时光》。有时候随便读几本电子书也会遇到很喜欢的,比如《夏洛的网》完全是随性读的,后来觉得不错,才把怀特的另外两本童话给读完了。

 

我的电脑里面有一个100G的电子书资源库(随时保存优质电子书是一种好习惯),基本上都是PDF版的电子书,前一段时间买了一个平板,所以在没有纸质书的情况下,用平板读电子书也是非常不错的体验。

 

我的买书渠道

 

1.网上书店是首选

 

网上买书的最大好处是便宜。前面我已经介绍过了,哪里最便宜就在哪里买。我尤其得推荐淘宝,因为淘宝上面很多清仓的正版书,实在是太便宜。十块钱买一本正版书,全新,还能包邮,物流两三天就能到手上,你说值不值?

 

当然,如果你钱多或者怕浪费时间(其实并不浪费时间)那就另当别论。

 

2.打印图书是次选

 

有很多质量比较高的PDF版电子书是很适合打印出来看的,一般四分钱一页,二百页的书打印出来只要八块钱。之前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这种方法:如何花最少的钱,读最好的书

 

3.旧书市场是运气选项

 

去旧书市场经常可以买到自己意想不到的书,而且那里的书非常便宜。《夜工》只花了我三块钱,《没有悲伤的城市》花了我两块钱,《秦淮粉末图》两块钱,《窗边的小豆豆》三块钱……

 

大多数城市都有旧书市场或者旧书店,有时间不妨百度上找找看,然后去一趟。

 

4.去书店买不买书得看缘分

 

大多数时候我不会直接在书店里面买,因为同样的钱,在网上可能能买两本同样的书。你可能会觉得,你这人怎么这样啊,去书店不买书,真没素质!

 

你要真这样想我也没办法,不在乎这点小钱你就去买嘛,但是你得明白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态。除非书店门上写着“进来就得买”,否则顾客有选择权。这无无关对错。

 

所以如果在书店里面遇到自己想读的书,我会用奇妙清单记下来,然后回去之后在淘宝上找出来,再下单。

 

在书店里面有时候也会遇到特别喜欢的书,让人看一眼就想买的,这时候我就会忍不住买下来。前段时间办了一张新华书店的会员卡,之后买了一本《不存在的骑士》。卡尔维诺的书我一直想买,所以那次就立马买了下来。

 

这样的购买经历,就是缘分。


买书的时候多精打细算,多思考,偶尔任性,这才叫生活或者过日子嘛。

 

选书、买书,和读书一样,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有些人有选择困难症,什么都想买或者不知道买什么、怎么买。其实只要多动动手,百度一下,这些事情都很轻松,至少比读书简单。

 

关于买书,我去年几乎每周周日都去旧书市场淘书,有时候天气很热,晒了一身汗,但是满载而归之后会觉得很开心。

 

列一份书单也一样,当你看到你的书单上面的书一本一本的被读完,会很有成就感。只要坚持阅读,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读书会变成越来越简单的事。

 

我现在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很不习惯,这种不习惯也是一种好习惯。终生阅读,并非难事。在阅读中成长成才,也并非难事。能读书,是多么快乐的事,哈哈。


用平板看PDF格式的电子书,简直太爽,


可以趴着看,躺着看,蹲着看,站着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