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龙:临床肿瘤学的未来——发现新的可治疗的基因异常
2020-11-25 11:35:58
广东省人民医院、CSCO理事长吴一龙教授在“CSCO-亦邻网肿瘤云学院”第一期中为大家分享了临床肿瘤学现状及未来发展。未来能否发现新的基因异常,而且是有功能的、可以为临床应用的异常。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当前通过人类基因组与疾病相关性联合,发现基因异常与疾病相关联的频率很低。唯一比较清楚的是表皮生长因子(EGFR),东西方存在很大差异,东亚人接近50%的腺癌存在EGFR突变,西方约为15%-20%。除此之外,再也没发现这么高频率的基因异常。当前看到的基因异常,相关疾病在族群里多是以1%左右的频率发生。一项研究显示,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大约有200个,其中突变频率超过5%的只有13个,这13个基因已经研究的相对较多;突变频率2%-1%的有78个基因;其他120个基因的突变频率小于1%。现在的问题是突变频率1%左右,我们如何去发现?很多基因测序公司表示能够展现基因的全景图,但所展现的基因异常是否与疾病相关?所以这就是当前的两个问题:如何发现,以及发现后如何确定其作用。我们当前对基因的认识可能太过精准,但能用于临床的知识却太少,精确是做到了,但可用的非常少。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如何发展针对突变频率低的基因的新药,以及如何开展创新性试验去验证新药的效果。对于基因异常,人们可能认为只是突变,但其实突变并不是基因异常的唯一形式。2016年各大权威杂志发表很多腺癌、鳞癌和小细胞肺癌的基因改变全貌,从中可以看出,基因异常不再局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等,以前不被看好的基因扩增越来越受到重视。还有表观遗传学,以前不清楚其作用,如今对其作用了解得越来越多。对基因异常的认识,拓展了过去认为的突变、缺失、融合等。此外,基因检测方法也发生很大变化,如今不仅可以看到某个点的变化,还能将其与蛋白质联系到一起,形成立体结构。在遗传方面有中心法则,即基因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蛋白质在体内发挥作用。新一代的测序技术可以作出三维结构,包括基因异常以及相应的蛋白异常。这种技术被称为第三代技术,在此基础上,未来癌症的诊断、治疗和药物靶点的发现又向前买进一大步。对于1%左右的突变频率,研究时如果仅限于肺癌,则需要纳入较多的患者。因为不同癌症可能会有相同的突变,所以可以将不同癌症结合,用于同一基因异常的检测。例如肺癌是1%,乳腺癌是1%,以及其他,加起来可能就是10%,这样可以减少研究时的入组数。这就是所说的“篮子”计划,将不同类型的癌放到一起,找出共同之处。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是BRAF突变,在肺癌中找BRAF突变是很难的,其他很多种类也会有BRAF突变,如黑色素瘤、多发性骨髓瘤、卵巢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将这些患者集中起来就可以得到非常多的数据。这项研究发表杂2015年NEJM,结果显示,针对同一靶点的药物治疗不同类型癌症同样达到很好效果。基于以上的思路,在癌症的分型方面进行了新的工作。例如,癌中之王胰腺癌一般发现较晚,多是晚期,其实胰腺癌有四种类型,鳞癌型、胰腺祖细胞型、免疫原性和ADEX。对于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的基因异常进行治疗,可以获得一定效果。利用基因对癌症进行分型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将来可能会重新定义疾病,引起治疗上的巨大进步。“CSCO-亦邻网肿瘤云学院”是CSCO与亦邻网(www.drresource.com)共同打造的肿瘤课程在线培训平台,采取阶梯式培训模式,即亦邻网邀请国际知名导师主讲与国内专家对接,邀请国内导师主讲覆盖基层医生,实现“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疗工作功能模式向“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全新思维转变。↓↓↓
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亦邻网APP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