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微信小程序新增了6项功能,在面向个人开发者开放注册的同时,公众号和小程序之间又新增三种连接方式,兼容了线下二维码。此外,APP分享可用小程序打开。
腾讯公关部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微信近期还将推出“小程序第三方平台”和“附近的小程序”新功能,可以降低小程序的开发门槛,帮助线下商户更直接地触达用户,让小程序融入更多生活场景。对于上述调整,腾讯公关部表示,是基于小程序开发者的需要,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小程序上线近3个月以来的诸多调整,可以窥见其调整方向还是想要融入更多线下场景增加用户的使用量,但无论情况发生任何变化,小程序的工具属性都不会发生变化。
现象:入口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信小程序上线之初,微信之父张小龙却是另外一番阐述:“小程序在微信没有入口,也不能推送消息,与微信公众号是彼此独立的。”易观终端入口分析师赵子明表示,小程序的调整方向与上线之初的态度已经有所背离。主要原因在于开发者的实际需求和微信团队的定位存在偏差。
《报告》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小程序没有集中入口、无法关联搜索等限制,导致微信小程序用户在流程体验上略显失望。而是否继续使用微信小程序来推广产品,对于开发商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未来微信小程序在场景适配方面可以有更好的产品变革。
微信公开课讲师黄天晴则表示,小程序和公众号并不是对立面,重要的是可以转化。
目标:场景营造
“微信当前的目标还是很明确的,就是要融入更多的生活、消费场景中,或者营造这一场景,唯有如此才能使小程序的作用得以更充分地发挥。”赵子明认为,公众号与小程序关联绑定的做法,实质是“资讯+应用”的组合方式,较此前,在场景触达方面会有较大的提升。
《报告》认为,微信小程序自推出以来,在线上产品与线下服务结合方面还未达到完美衔接,导致线上服务无法实现线下推广,线下需求无法得到线上满足,新的触达场景建立受阻,未来腾讯在打造O2O生态模式、强化用户入口方面还存在拓展空间。
此外,公众号等新媒体是网民熟知微信小程序的主要渠道,其占比为65.1%,朋友推荐、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是微信小程序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其占比分别为42.9%和38.7%。微信小程序用户在手机网民中的覆盖率达到62.9%,整体来看,小程序的实用性与使用场景有待扩充。
底线:工具属性
赵子明认为,微信小程序上线三个月至今采取的多项调整,初衷围绕着帮助商家营造相关场景,而底限是不改变小程序的工具属性。
“小程序在2017年很可能还会有诸多的调整,虽然未必能够在一年乃至更短时间内火热起来,但是我依然看好微信与轻应用的结合,也请用户、相关企业给予这款产品一点耐心,就像当时公众号一样。”丁道师说。
对于未来的调整思路,黄天晴表示,将进一步降低开发门槛,并充实小程序的能力。
“未来可能有一些图形化的编辑模式,通过简单配置一些事件,就可以获得一个小程序,把技术开发这个事情变得更简单,使得有想法的人把精力聚焦在想法上,从而快速实现他们的想法。”黄天晴说,“此外,小程序的能力会继续充实,包括可能跟群结合、一些组建能力、AR或是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等,我们现在也在不断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