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物 -
人造之物是设计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一部设计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造之物的历史。人们通过造物活动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也通过物来建构自己乃至群体的身份,因此物既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塑造着人类自身。在这对物的制造、使用、解读的过程中,充满了令设计研究感兴趣的现象与问题。除了如何、为何、何时何地何人等基本问题以外,还有:物的被使用/被拒绝、物的产生/毁灭/幸存/复兴、物的形式/功能/象征/价格在何种意义上体现或塑造了人的观念?由物联系在一起的创造者、传播者、使用者、批评者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达成共识?他们又在何处产生分歧?物之于的人的价值应该以何种标准进行评估?
从今天开始,设计学沙龙将推出《万物》专栏,以具体的设计之物为对象进行写作,将物视为人类文化之网的结点,将连接着它的无数线索视为理解人类文化的通路。对于这些道路的探索与记录,或许能帮助我们获得一幅独特的文化地图。
NO.1
1790年,英国陶瓷制造商乔塞亚·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1730-1795)在伦敦希腊街的一个展厅向公众展示了一件刚刚完成作品:一个陶瓶。此事立即引起了公众热切的关注,前来伦敦参观这件作品的观众络绎不绝,韦奇伍德公司的名声如日中天。这一切早已在韦奇伍德的预料之中,他甚至为此提前制作了一批入场券,为以限制观众人数。
▲图1 乔赛亚·韦奇伍德像
▲图2 1790年展览门票
这是一尊黑底双耳炻器瓶,瓶身上饰有白色浅浮雕图案,其内容被人们认为是描述阿喀琉斯及其父母一家的形象。无论是器形还是装饰图案来看,这件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古典时代的气息,然而它们并非出自韦奇伍德的原创,而是对一件古罗马时代的作品的仿制。
▲图3 古罗马时代的波特兰瓶
被效仿的这件古物,是制作于公元一世纪左右的古罗马时代的一尊玻璃瓶,因其收藏者波特兰公爵夫人玛格利特·本廷克[Margaret Bentinck](1715-1785)而得名“波特兰瓶”。源自古典时代的玻璃器物极少,而这件作品所使用的套色雕刻工艺难度又极大,因此波特兰瓶在古物收藏之风大盛的18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有着极高的声望。而玻璃工艺界对这件作品的模仿直到1876年才成功,这其中的跌宕曲折足以写成另一个故事。
或许正是仿制这件古物的重重困难,反倒令它的魅力越发迷人。1786年,第三代波特兰公爵以竞拍的方式获得其母亲的这件花瓶,并立即将其出借给韦奇伍德,让其设法仿制。此时的韦奇伍德在陶瓷制造业已经摸爬滚打了近半个世纪,他有足够的信心与技术完成这一任务。
韦奇伍德试图使用的技术,是他在1770年代发展并完善的一种炻器工艺,其成品被称为“碧玉炻器”[Jasperware]。炻器质地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同样在高温下烧结而成。韦奇伍德的碧玉炻器能够呈现出半透明的白色,而且还可以通过染色的方式获得各种颜色效果。由于它具有一定的透明度,所以适合被用来仿制雕刻宝石一类的古物。而白色的碧玉炻器质地与大理石非常接近,因此就特别适合被用于古典风格的浮雕装饰。韦奇伍德正是想利用这一特点,使用黑白两色的碧玉炻器来仿制波特兰瓶。
▲图4 韦奇伍德的碧玉炻器瓶
韦奇伍德使用制陶技术避免了玻璃工艺中最大的几个难题。其瓶体为拉坯制成,白色的装饰图案是通过模具制成的陶土薄片,贴附在瓶体上进行烧制的,这样就避免了难度极高的手工雕刻的环节。然而,当韦奇伍德开始着手这一项目时才发现,要面临的困难仍然超出了自己的预期。例如,不同颜色的碧玉炻器原料之间总会在烧制时发生分离,裂缝与气泡也难以控制。此外,尽管碧玉炻器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可是仍然无法完全再现玻璃器的光泽效果。他曾经一度对这一目标感到绝望,认为再也无法成功仿制出波特兰瓶了,一直到获得波特兰瓶3年后的1789年,实验的结果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然而就在这一年,韦奇伍德终于成功了。尽管碧玉炻器的光泽度不及玻璃的原作,但仍然称得上是温润晶莹;而白色的浮雕装饰部分则准确再现了原作中的种种细节,作为一件古物的复制品,它完全符合观众的期待。
▲图5 韦奇伍德的初版波特兰瓶仿制品
在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展品说明中给予了韦奇伍德的波特兰瓶极高的评价:
尽管同时期其他的陶瓷与玻璃制造商都在仿制波特兰瓶,然而韦奇伍德的这个版本被视为乔赛亚·韦奇伍德一生及其成就的象征,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英国工艺美术的伟大杰作。(Although copied by othermanufacturers of ceramics and glass, the Wedgwood version came to serve as asymbolic icon for the whole of Josiah Wedgwood's life and achievements and,increasingly, as a masterpiece of English applied art.)
乔赛亚·韦奇伍德在这件作品展出5年后离开人世,在此期间,仅有40余件复制品被制造出来。为什么他要如此殚心竭虑地去仿制一件古物呢?为什么在他经营的那么多作品中,这件作品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又被赋予了如此高的评价呢?
要清楚地解释这些问题,不免要对18世纪末围绕英国陶瓷制造业的社会文化、艺术风格、时尚趣味(尤其是好古风尚),乃至技术革新、商业环境等多方面的背景进行考证分析。不过,仅仅了解一下围绕在波特兰瓶和韦奇伍德身边的那些人,也能获得不少启示。
格物 | 致知
万物 | 在线博物馆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435008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