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习练传统武术是一场与古人的对话

习练传统武术是一场与古人的对话

2020-05-19 06:07:22

编者按: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古   武   今   言

     


秦门双手步战刀()  2016


      关于武术的文献记载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剑术作为武术中最初的一个种类,发端于夏代。汉朝以后,武术中才大量使用刀。中国传统武术源于古代民间技击术,是古人生活需要的产物,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注重强身、修身、防身等实用性。为了防止武术兴盛激起民变,历朝历代多有禁武令。历史上,武术曾多次面临浩劫,但在民间,传统武术却以师徒传承的方式绵延发展至今。


秦门双手步战刀()2016


      近代中国被洋枪洋炮强轰,门户洞开,西方文化从各个方面渗透、影响、冲击着中国社会,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社会被迫走进现代世界,传统文化一度被全盘否定,“传统的”仿佛就意味着“落后的”。武术也面临“现代化”,以适应西方的体育精神及其比赛标准。因此,按照西方体操比赛的模式,将本来实用的技击招法规范为统一的动作,甚至有人提出“削足适履进奥运”的口号。传统武术逐渐被“西方化”“套路化”。

      套路,以前叫做“趟”或“路”,是本门技击招法的连接与集合,目的是使招法便于记忆。而当今的竞技武术套路则多重表演,虽能彰显肢体之美,实则是舍本逐末,将实用技击术变为健身操和舞蹈,全无攻防意识。能适应这种“竞技套路化”的,恰恰曾是传统武术的末流,即中国古代的“花拳绣腿”。专门有一种在江湖上卖弄“花架子”的人,以此哗众取宠以糊口,其实是不实用的样子货。


秦门双手步战刀()  2016


      当今,许多传统武术已被去实用化,美其名曰“传统武术现代化”。一些传统套路失传,一些则被改得面目全非,加入过多牵强附会的体操、舞蹈、杂技动作,以此为美,使传统武术之神韵消失殆尽。殊不知,具备攻防含义的“四法一劲”(身法、步法、手法、腿法、劲力)才是武术本身的美,注重实用才是武术之精髓所在。传统武术亦极具艺术内涵,但首先是强身,再谈防身,此后能修身,最后才有可能怡情养性,谈其美学价值。


秦门双手步战刀()  2016


      近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孙中山先生认为,修养体魄关系到强种保国,亲笔为精武体育会写下“尚武精神”四个大字。自此,武馆兴盛,武术实战技击融于救国救民、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浪潮之中。尚武精神作为一种阳刚之性,可激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因此,无论何时,中国都需要尚武精神。而如今,传统武术作为“活文物”,正在被丢弃、被异化。



秦门双手步战刀() 2016


      不同于西方体育精神以“更高、更快、更强”为追求,传统武术的境界是以“道”为指归的。因此讲求体悟,修习者根本上又是“体道者”。如王宗岳《太极拳论》:“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没有高深的武艺,是无法体会这种从心所欲的。可见,艺无止境。

      传统武术又是“三根普被”的。体弱、年迈者也可通过习练内功以强身、慢练以健身,不同的人群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拳法器械。


 本文来源于:网络






公告

北京武协民族武术社面向广大传武及通背拳爱好者开设“通背拳公益微课”,通过微课形式向大家介绍通背拳的初级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请加微信“tongbeiketang”,并请注明“学习通背”!




友情链接